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公开披露》中的“非金属建材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玻璃纤维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系重要的基础材料。玻璃纤维不仅仅具备不燃烧、耐高温、电绝缘、拉伸强度高、化学稳定性高等优良性能,还能够使用有机被覆处理技术来进行制品深加工,扩大制品的应用领域,因而玻璃纤维产品已被愈来愈普遍地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环保、石油、化工、电子、电器、机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产业部门和高新技术部门,在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中国玻纤协会的预测,在未来几年内,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仍将成为玻纤消费的主要增长点,而由于玻纤在传统的北美、欧盟等市场应用广泛,虽然其增长率低,但由于其基数大,所以该市场的增长需求亦不容忽视。报告期内,玻璃纤维及制品行业整体需求不足,加之前几年产能过剩带来的持续性影响,报告期内库存仍处于高位,价格持续盘旋于低位区间。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同比降低9.6%,总利润同比下降51.4%,行业亟待新质生产力提升,转型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玻璃纤维纱:经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玻璃纤维总产量达到723万吨,同比增长5.2%,与2022年相比增速回落5个百分点。其中,玻纤池窑纱总产量达687万吨,同比增长6.6%。
玻璃纤维制品:经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玻璃纤维电子纱总产量为78.8万吨,同比下降约2.2%;玻璃纤维工业纱总产量为74.4万吨,同比增长7.9%;玻璃纤维增强纱总产量为570万吨,同比增长6.0%。经协会测算,2023年我国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总产量规模约为672万吨,同比增长4.8%。
2023年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出口总量为179.7万吨(剔除玻璃棉及其制品),同比增长3.5%;出口金额26.6亿美元,同比下降11.5%。2022年上半年,出口出现爆发式迅速增加且全年已创新高,2023年度出口总量继续保持增长势头难能可贵。
分季度看,与2022年一二季度表现强劲而三四季度急速回落相比,2023年各季度出口均保持相对平稳,其中,三四季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明显增长。
分品种看,2023年度商品纱、机织物、机械毡、化学毡、预浸料及其他制品五大类产品出口量分别为105.0万吨、24.5万吨、9.2万吨、20.4万吨、20.6万吨,占比分别达58%、14%、5%、11%和12%。
2023年我国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总量为11.7万吨(剔除玻璃棉及其制品),同比下降1.5%;进口金额累计7.6亿美元,比去年下降 7.2%。玻璃纤维及制品进口规模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收缩的趋势,继续刷新十年来新低,反应出 2023年国内市场持续存在的产能扩张失速和供需失衡问题。
分品种看,2023年度商品纱、机织物、机械毡、化学毡、预浸料及其他制品五大类产品进口量分别为 90,370吨、10,069吨、1,696吨、2,792吨、12,490吨,占比分别达77%、9%、1%、2%和11%。
2023年规模以上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企业(不含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品企业)主要经营业务收入同比降低9.6%,总利润同比下降51.4%,达到97亿元。
受前期产能快速扩张及“双节”需求季节性回落影响,2023年年初池窑企业仓库存储上的压力快速加大,部分中小池窑企业因资金链紧张而率先开启降价模式,直接纱等部分规格化大宗产品价格屡创新低。目前,大部分玻璃纤维产品均已处于历史最低价,产品价格再度下降已几无空间。
玻纤属于大宗工业品,为下游风电叶片、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子通信、家用电器、建筑材料、工业管罐、航空航天等诸多制造业领域提供原材料供应,因此玻纤行业不具有典型的行业周期性特征,主要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根据玻纤行业历史发展数据的分析统计,全球玻纤行业的平均增速一般为GDP增速的1.5-2倍。玻纤供需格局是宏观经济周期的综合反映。在宏观经济快速地增长时期,下游各领域需求旺盛,相应会带动玻纤市场需求的增长;如果宏观经济低迷,下游相关领域需求放缓甚至下降,则玻纤需求增速也会放缓甚至下降。
玻纤行业具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点,产能集中度较高,因此玻纤生产企业布局具有产业集群特点。我国玻纤生产企业大多分布在在浙江、山东、重庆、四川、江苏等地,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玻纤作为大宗工业原材料,目前其市场需求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发达的地区。我国的玻纤销售区域大多分布在在以江苏、浙江为代表的华东地区,以广东为代表的华南地区,以及山东、河北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未来,随着中西部等地区经济发展的加速,玻纤产品的销售区域分布将更为广泛。
玻璃纤维原丝通过池窑拉丝而得,而池窑拉丝是一个连续生产的全部过程,一般池窑点火开始生产后,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一般为8-10年)不能停窑,因此玻纤生产是连续性的,不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由于玻纤产品的应用领域比较广泛,玻纤销售的季节性特征亦不明显。
公司重视对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传承,通过持续的科研投入,在玻璃纤维系统技术上取得了多项突破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30来年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公司在风电叶片、工程塑料、电子电器和电力绝缘等领域培育出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品,部分产品成功打破国外厂商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在风电叶片领域,公司已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风电纱及织物供应商之一,市场占有率超过25%,其中高模、超高模产品产量居全球领头羊;高模拉挤片材已在90米以上风电叶片上得到应用;公司与科思创聚合物(中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聚氨酯风电专用纱及织物,已率先在全聚氨酯风电叶片中使用,引领了未来风电叶片发展的趋势。在工程塑料领域,公司长期服务于杜邦、巴斯夫、金发科技600143)等行业领头企业,通过强强合作,陆续开发一系列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高性能短切纤维、热塑长纤、异形玻纤、高模及低介电等功能化异形玻纤产品,普遍应用于汽车零部件、电子等诸多领域,特别是航空飞行器结构部件、高端电子等一些有着特别的条件的高端领域。在电子领域,公司联合产业链领头企业及高校,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开发了低气泡细纱、纤维直径可达3.7μm的超细纱及织物等优势产品,解决了高端PCB源头关键材料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助推了国内多层电路板的快速发展。公司自主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5G用低介电玻璃纤维已实现批量生产,并在5G高端通讯设备等产品上得到应用。在热固性复合材料应用领域,公司成功开发出高端绝缘玻璃纤维产品,拥有非常良好的耐高压击穿稳定性,应用于特高压绝缘子制造;公司开发的细直径、适合高速拉挤工艺的光缆加强芯用玻璃纤维产品,为光缆加强芯更低成本制造提供了解决方案。企业具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材料与化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庆市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DNV认证认可的风电实验室、玻璃纤维研究开发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海智工作站等多个创新及引智平台。自成立以来,公司已获得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中国专利优秀奖、中国名牌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重庆市优秀创新型企业、重庆市智能工厂(玻璃纤维制造智能工厂)、重庆市新材料研发制造先进企业、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诸多殊荣。公司已通过ISO9001、ISO14001、ISO45001、IATF16949等多项体系认证,基本的产品通过德国船级社(GL)认证。公司作为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主要起草或参与了《玻璃纤维缝编织物》(GB/T25040-2010)、《连续树脂基预浸料用多轴向经编增强材料》(GB/T25043-2010)、《适于热塑性树脂的短切玻璃纤维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T/CFIAB1-2019)、《结构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拉挤型材》(GB/T31539-2015)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编制。
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玻璃纤维是一种以白泡石、叶蜡石、高岭土、石英砂、石灰石等天然无机非金属矿石为原料,按一定的配方经高温熔制、拉丝、烘干及后加工等而制成的高性能无机纤维,具有机械强度高、绝缘性好、抵抗腐蚀能力好、轻质高强等特点。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备优秀能力的综合性能,能够替代钢、铝、木材、水泥、PVC等多种传统材料,在风电叶片、汽车与轨道交通、建筑材料、工业管罐、电力绝缘、电子电器、航空航天等领域广泛应用。
报告期内,公司生产的玻璃纤维均为无碱玻璃纤维,基本的产品包括玻璃纤维和玻璃纤维制品两大类。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采购、生产、销售体系,依据市场需求、自身情况、市场规则和运作机制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盈利模式方面,报告期内,企业主要通过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研发、新技术的运用以及生产的基本工艺的优化,逐步的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获取销售收入,盈利主要来源于玻璃纤维及其制品的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之间的差额。采购模式方面,公司承担采购职能的部门包括采购部、贵金属事业部、设备工程部(以下统称“采购职能部门”)。采购职能部门均按照公司《采购操作规范》组织实施采购活动。采购部负责矿物原料、化工原料、设备、包装材料、备品备件、仓储物流、办公用品等物资和服务的采购,贵金属事业部负责漏板等所需贵金属的采购,设备工程部负责水、电、气等能源以及工程服务的采购。报告期内,公司建立有完善的采购管理流程,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在供应商选择、调查、评价与管理,矿物原料、化工原料、包装材料采用“年度框架协议+月度采购合同”相结合的采购模式,仓储物流、能源通常采用年度采购合同模式,设备、备品备件、办公用品、贵金属等通常按批次签订采购合同。生产模式方面,公司主要采取“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的生产模式,合理组织生产,提高公司的营运效率。公司下设海外事业部、风电事业部、热塑事业部、热固事业部和电子事业部,各事业部根据年度销售计划制定产品生产计划、匹配各线产能进行产能预算,做到产销平衡。销售模式方面,公司的销售活动由风电事业部、热塑事业部、热固事业部、电子事业部和海外事业部营销部门负责,搭建有完善的销售体系和销售业务流程,公司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通常采取银行承兑汇票、电汇、信用证的结算方式,并根据每个客户的资信情况及付款方式、周期,公司给予不同的信用限额。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市场研究投入,通过客户交流、专业展会、技术论坛及专业杂志广告等产品宣传及推广途径,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重视玻璃纤维核心技术的积累与创新,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与自身实践探索,已掌握池窑设计、节能燃烧、玻璃配方与纤维成型、铂金材料改性与漏板设计加工、浸润剂关键原料与表面处理等玻纤生产全流程工艺技术。公司坚持差异化、高端化的产品竞争策略,紧跟市场需求,在异形玻纤、风电叶片高模玻纤、聚氨酯风电叶片专用纱及织物、无硼无氟环保型ECT玻纤、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用热塑性玻纤、5G高频通信低介电低损耗玻纤、耐化学腐蚀玻纤、特高压电力绝缘制品用玻纤等产品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十四五”期间,公司以《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渝委办发〔2023〕13号)为指引,积极融入重庆“33618”发展战略,抢抓绿色能源、汽车轻量化、新基建、节能建筑、电子通信等产业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矿物原料+玻纤纱+玻纤制品+玻纤增强复合材料”产业生态体系。通过“创新引领、卓越运营、精耕延展”等三大战略发展主题,推进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聚焦全球玻纤市场应用场景拓展,精准投入研发资源,推进“双碳”、“数智化”等领域高模、高强、低介电等产品持续落地,引领玻纤行业创新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六大业务增长路径:“稳固”风电,强化性能及渠道,巩固市场地位;“拓宽”热固,扩充产品领域,重建产业基本盘;“焕新”热塑,优化产品及客户结构,提升市场份额;“重塑”电子,升级产能并精进产品,塑造后发优势;“扎根”海外,资源能力本地化,保障“以外供外”;“跨越”复材,整合产业资源,推进跨越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聚焦聚力创新工作,不断积蓄发展动能,创新工作成果丰硕。2023年,在“十四五”战略的指导下,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政策,聚焦绿色环保、清洁能源、5G智能等全球新兴领域,坚持差异化、高端化的产品竞争策略,紧跟市场需求,在异形玻纤、风电叶片高模玻纤、聚氨酯风电叶片专用纱及织物、无硼无氟环保型ECT 玻纤、汽车轻量化零部件用热塑性玻纤、5G 高频通信低介电低损耗玻纤、耐化学腐蚀玻纤、特高压电力绝缘制品用玻纤等产品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公司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材料与化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重庆市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经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DNV 认证认可的风电实验室、玻璃纤维研究开发重庆市工业和信息化重点实验室、海智工作站等多个创新及引智平台。2023年,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顺利通过复评,获批复合材料拓展基地平台、汽车先进复合材料轻量化应用绿色示范基地,荣获全国建材科学技术奖、重庆市企业创新奖、重庆市“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数字化转型试点创新示范工厂等诸多殊荣。
2023年,全球内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增长动力不足,玻璃纤维下游需求放缓,行业竞争加剧,公司整体经营形势严峻且充满挑战。截止年末,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1.56亿元,同比下降 9.35%;利润总额 6.24亿元,同比降低57.10%。报告期内,公司持续稳经营、强创新、促改革、顺管理,亦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新成绩: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顺利通过复评,获得海关AOE高级认证,获批复合材料拓展基地平台、汽车先进复合材料轻量化应用绿色示范基地,荣获全国建材科学技术奖、重庆市企业创新奖、重庆市“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二等奖、数字化转型试点创新示范工厂、安全环保诚信企业等多项殊荣,持续跻身重庆企业100强、重庆制造业企业100强,重庆亿煊顺利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公司整体经营水平、成长性、竞争力持续增强。
深化创新提质,打造特色品牌项目。深化公司党委“十四五”党建规划“五大工程”项目进一步落实落细、优化重构,推进“合力聚变 智造领纤”党建品牌建设。以创建《党委工作指导手册》《党支部标准化实操手册》为牵引,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标准化体系;形成12份党支部工作标准化课件,作为基层党建工作操作指引;推进21家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创建完成率100%,并迭代升级形成公司党委党建品牌矩阵,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国企改革工作走深走实。
深化党建融入,重点工作得到有力支撑。抓好主题教育调研成果转化运用,不断完善机制体制,安全管理方面:优化“五层次安全管理体系”,扩展22个核心要素覆盖面,完成3阶段标准修订,确保年内未发生一起较大及以上安全责任事故。降本增效方面:制定三年降本规划,进一步健全成本管理体系,全年累计开展降本项目300余项,实际降本金额超2亿元,生产成本同口径降幅达7%。质量管理方面:以“质量全流程竞争力”活动为契机,建立19个端到端质量项目,完成质量活动60余场次,解决客户重难点问题12项。运营指标方面:多条生产线NE率创公司新标杆,全球NE率稳定在85%以上,较上一年度提升近1.8%。
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数字赋能,打造智能制造标杆。通过承接《云天化600096)集团数字化五年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司数字化顶层设计。明确了公司数字化发展目标、重要任务、推进策略以及项目建设等任务目标,将数字化能力覆盖到智能产线、精细管理、运营决策、园区管理、产品研发等各业务领域。通过打造行业标杆,为智能制造蓄势赋能。完成 F12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微粉园标杆规划建设,顺利通过重庆市“5G+工业互联网”创新示范工厂项目评审验收,新能源高模玻璃纤维智能制造项目获评2023年重庆市创新示范工厂。通过推动ERP全球化整合,为业财融合提效赋能。完成SAP系统数据的全球化迁移整合,实现了物料、客户、供应商的统一管理,不断提升财务报表出具效率。
公司持续提升安全环保管理信息化水平。结合智能工厂、“四区分离”集控中心项目经验,不断拓宽“安防”与“消防”数据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完善“安消一体化”智慧平台建设。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污染事故,污染物达标排放,在线监测装置及其数据传输率符合环保要求;环保设施完好并与主装置同步运行,达标率100%;顺利通过ISO14064温室气体(GHG)排放核查认证及玻纤产品ISO14067碳足迹量化认证工作,为后续温室气体减排及LCA生命周期评估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撑。
基础研发方面,公司完成热塑性风电叶片用玻璃纤维及其应用工艺开发,试制国内首支 90米以上热塑性风电叶片;TMPRO和TMⅡ各项性能全面优化升级并实现量产;超高模TMⅢ玻璃纤维模量突破99GPa并通过关键客户认证;基于自产原料开发的热塑短切和热塑长纤产品实现了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上海天寰积极推动 LDK国产替代并实现量产;完成Low CTE玻璃配方改善及多款新产品试制,捻线%,拉力强度相比E玻璃及LDK玻纤纱提高30%以上。
持续延展产业链,推动复合材料项目落地。汽车先进复合材料方面,积极开拓下游市场,针对客户需求,开发新产品10项,新增客户8家,完成销量约1700吨,营业收入约2000万元,完成率达103%。聚氨酯建筑节能门窗方面,加大与门窗客户的合作开发,切实解决了型材生产、涂装、组窗等工艺难题,产品实现了0到 1的突破,型材、整窗取得SGS、ICAS等三方机构17项性能指标认证;打造3项聚氨酯型材典型示范工程,并实现批量销售。光伏封装材料方面,玻纤增强聚氨酯光伏组件边框实现技术突破,设计开发出高稳定性全纱拉挤成型技术、高效率表面处理技术及自动化型材加工、涂装技术,完成边框组装方案的设计与验证,并成功申获TV(莱茵)认证证书。
为缓解市场供需失衡和库存积压问题,近期不断有池窑产线进入休产状态。据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年底,暂时处于休产状态的待冷修复产池窑生产线年年内投产的在建万吨级以上池窑拉丝新产线万吨。此外,外围仍有产业资本在虎视眈眈考虑进入玻璃纤维行业,建设自己的玻璃纤维大型池窑拉丝生产基地。虽然目前全行业玻纤纱在产产能规模有所减少,但在“新材料”概念加持和各地政府鼓励投资政策的引导下,玻璃纤维池窑建设投资热潮远未消散,待释放玻纤纱产能规模仍在不断攀升。
长期以来,建筑、汽车、电子、风电等细分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玻璃纤维行业产能快速扩张提供了充足市场空间。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房地产、汽车、电子及化工、基建、家电等诸多领域可提供的需求增量越来越小。玻璃纤维行业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必须积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长期来看,光伏新能源、海洋工程、智慧物流及安全防护、节能降碳等领域具备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市场潜力。然而任何一个细分市场的拓展,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前期应用研究、产品系列化研发与定型、标准与规范管理体系建设、产品认证管理与使用验证等等。尤其新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塑造,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优势,因而短时间内难以培育形成较大新兴市场。
当前,即便面临严峻的竞争形势和供需失衡局面,大部分现有玻璃纤维企业和新投资介入企业仍更倾向于固守现有赛道,寄希望于通过高于竞争对手的资源要素整合能力,实现自身产品性价比提升和竞争优势塑造。然而当资源整合进行到一定程度,“资源力”已经无法有效转变为“生产力”时,企业和行业应积极主动寻求转型升级,通过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赋能企业和行业新的发展动力。然而现实是,面对当前行业发展低谷和过度竞争,大部分企业仍一味的在等待市场自我调节,等待产业政策救市,主动寻求转型发展的意愿不够强烈。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更多的是缺乏对于新领域新市场培育的耐心,而中小民营企业更多的则缺乏对于新应用新产品研发的人才与资本投入。
2023年,玻璃纤维市场的整体情绪依然保持谨慎,突显了持续存在的经济不确定性。从总体规模来看,2023年玻璃纤维市场的需求量达到了143亿英镑。根据Lucentel公司预测,从2023年到2028年,玻璃纤维需求量将以复合年增长率约4%的速度增长,如图所示。未来,随着风能、电气和电子、汽车、船舶和建筑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玻璃纤维的需求将保持强劲势头,玻纤行业仍被长期看好。
“十四五”期间,公司的发展定位是:坚定“创新复合材料,引领绿色未来”发展使命,聚焦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生态体系构建,跻身玻璃纤维产业全球前三,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企业。
“十四五”公司的重点任务是进一步明确“六大”业务(即:风电、热固、热塑、电子、海外及复合材料)的增长路径,做好“五项”重点职能保障(即:贯彻党建引领、深化战略管理、强化资本运作、筑牢安全环保、完善人才保障),夯实“六项”核心任务支撑(即:强化资源保障、提升运营效率、夯实研发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数值化创新突破、优化管控与风险治理),切实落实各类重点项目全面落地,加速提升公司新质生产力。
公司生产和施工环节存在高温、高压、高空作业、用电等方面的安全风险,以及因废气、废水、固废等污染物排放所致的环保风险。随着国家对安全环保工作日益重视,各级政府可能会实施更为严格的安全环保管控措施,公司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投入将会日益增加,从而带来经营成本增加的风险。同时,若因管理不善或不可抗力等因素引发安全或环保事故,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1)公司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实现安全环保管理全覆盖;深入开展全员安全环保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环保意识和技能,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推动《安全管理三年行动提升实施方案》(2023-2026)落实落地。
(2)加强安全环保预算管理,做好安全环保专项经费的使用,有计划的投入到消防系统检测运维、碳足迹管理、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及健康体检等重点领域。
(3)持续提升安全环保管理的信息化水平,集合智能工厂、“四区分离”集控中心项目经验,不断拓宽“安防”与“消防”数据的应用价值。
公司在巴林、巴西拥有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在摩洛哥拥有风电多轴向织物生产基地,在美国、欧洲等国家或地区拥有销售子公司。公司将面临境外经营环境变化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业务所在国家及地区的政局动荡、战争、动乱、敌对状态、对华政策变化,以及法律、税收政策变化、社会价值文化差异、经济下行导致的境外管理和经营不利影响等带来的风险。
(1)进一步发挥公司“全球化”产销协同优势,强化运营管控,挖掘全价值链最大价值;强化海外市场研判,对所处地区的最新政策、风险做好全面评估、分析,建立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
(2)强化海外子公司财务管理,一方面做好“两金”管理,压库存、减应收,控增量、降存量,提升周转效率;另一方面加强投资风险管控,严格按照国资要求,做好投前论证、审批,聚焦海外投资风险防控,持续提升境外子公司风险防控能力。
(3)进一步加强海外市场拓展,加强海外营销团队的建设,通过新产品的开发、产品质量提升,加强与客户的粘性。
公司主要原材料包括矿物原料、化工原料等,其中矿物原料属于不可再生的矿物资源,其价格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化工原料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涉及全球经济、政治等因素。公司主要能源包括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对公司营业成本的影响较大。若未来公司主要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发生大幅上涨,而公司未能及时相应提升产品售价,将会影响公司整体毛利率和盈利水平。
(1)公司通过对大宗原料的集中采购,并与供应商及其他大宗采购方达成战略合作的方式,动态分析价格变化趋势,做到低位建库、高位控本,合理规划库存,降低原材料库存风险。
(3)结合当地能源管理要求,做好大型生产装置“错峰”用能的管理,建立长效的管控机制,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能源成本。
(4)进一步加强矿物原料等核心资源的开拓,通过资源掌控,保障矿物原料的持续、稳定供给,不断提升矿物等核心原料的品质管理,稳定生产作业,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